入关中后选择发展地点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分布、战略位置和防御条件。关中地区资源丰富,但不同城池的资源侧重各有差异,优先选择石料和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能更快支撑军事扩张。长安作为核心城池不仅资源充足,且地处交通要道,便于向四周辐射控制力。咸阳、渭南等次级城池则适合作为资源补充或缓冲地带。需注意避免选择地图边缘或死角位置,这类区域易被封锁且后期扩展空间有限。
地形因素直接影响防守难度和行军效率。关中北部多山地,适合建立防御据点但不利于快速调兵;南部水系密集,需优先占领桥梁和渡口以控制交通节点。选择靠近山脉或河流的城池时,必须确保至少一侧有开阔地带作为撤退通道。资源州与司隶交界处的地块往往争夺激烈,若非强力同盟成员应避开此类区域。侦查周边地形时需特别关注天然屏障与隘口的分布情况。
入关后应立即侦察相邻地块的同盟归属情况,优先选择同同盟成员聚集区域以形成联防。若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,需评估自身实力选择固守或转移。资源州内部通常存在多个势力角逐,建议在两大势力交界处保留至少一座分城作为战略支点。与盟友保持紧密沟通,确保所选区域能获得及时支援。孤立据点无论资源多丰富都难以长期坚守。
初期应选择三级地以上密集区域快速积累资源,中期转向高级地集中的城池周边。当主力部队达到30级且拥有5个以上战法时,可考虑向战略要地迁移。屯田优先选择五级地,每次可获得24000点定向资源。建设分城需要11块连地且中心地块需达到6级以上,这种布局既能保障资源产出又便于防御。避免在资源匮乏区域过度扩张导致战线过长。
主城与分城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,形成互相支援的犄角之势。营帐和要塞布置在交通节点上,确保能快速响应各种威胁。城墙和城防军等级直接影响守城效率,迁城后需立即升级相关设施。调动部队比驻守更有效率,主力骑兵驻守可形成战术欺骗。记住任何选址方案都必须保留至少一条安全撤退路线,这是长期生存的基础原则。
持续观察战场动态并及时调整布局才能巩固关中优势。资源分布会随时间变化,需定期放弃低级地腾出空间。与同盟协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,避免内部恶性竞争。当控制区域达到饱和时,及时向司隶或其他资源州扩展才是明智之举。这些原则虽不保证绝对胜利,但能最大限度提升在关中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