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箭炮作为二战风云中火力覆盖范围广、爆发伤害高的兵种,其核心威胁在于超远射程和群体杀伤能力。克制火箭炮需从战术部署、兵种选择、视野控制三方面入手,优先破坏其输出环境或直接歼灭。火箭炮的防御属性普遍较低,尤其惧怕快速突进单位和高精度打击,因此装甲部队与空军的协同压制是关键。
火箭炮的射程通常远超自身视野,依赖其他单位提供目标信息。通过侦察车或战斗机提前锁定火箭炮阵地,可切断其火力支援链。若无法快速清除敌方视野单位,需利用地形掩护部队分散行进,避免密集阵型成为火箭炮的饱和打击目标。森林或山地能有效削弱火箭炮的命中率,同时为反制部队提供隐蔽接近的路径。
装甲部队是克制火箭炮的主力,重型坦克凭借高防御能承受多发火箭弹袭击,而轻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可快速突袭火箭炮阵地。需注意火箭炮对车辆类单位有额外伤害加成,因此装甲部队需搭配歼击车或防空炮掩护。空军单位中,战斗机可拦截敌方侦察机保护火箭炮的视野,轰炸机则能直接对火箭炮阵地实施精准打击。
后期战斗中,喀秋莎等高级火箭炮具备对舰船和建筑的额外破坏力,需优先升级防空科技。龙卷风自行高炮是应对火箭炮的专属反制单位,其射程与火箭炮相当且具备对地攻击特效。若资源允许,可在军团城市中提前生产此类针对性兵种,配合干扰射击等减益策略进一步削弱火箭炮的实战效能。
战术层面需严格遵循先视野后火力原则,通过电子干扰或侦察车瘫痪敌方观测体系,使火箭炮失去攻击引导。在进攻编组中,炮兵与火箭炮的射程差距需用坦克或步兵填补,形成梯次火力网。防御时则依托炮塔和防空阵地构建反火箭炮火力圈,重点保护己方炮兵单位不被优先锁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