舰船修复是维持舰队战斗力的核心机制。受损舰船无法直接在任何地点修复,必须前往特定修理点进行操作,这些修理点通常分布在星球或太空站附近。玩家需将受损舰船航行至修理点后,可选择全面修理或针对性部位修理。全面修理能完全恢复舰船状态但消耗大量资源和时间,而部位修理则能快速修复关键部件,适合急需投入战斗的情况。修理过程会消耗金币、材料等资源,且修理期间舰船无法参与作战,因此需合理规划修理顺序与时机。
舰船修复不仅依赖修理点,还与基地设施等级相关。当玩家基地达到4级后,可解锁前哨站建筑,通过与舰船维护设施对接获得10%维修速度加成。这种对接机制需要玩家在NPC势力范围内建立前哨站,并消耗工程船资源。对接后形成的中立区域能为舰队提供持续维修增益,尤其适合频繁参与PVP的玩家。高辐射区域等特殊环境会限制可维修舰船类型,通常仅允许巡洋舰、战列巡洋舰等大型舰船进入维修区域。
金属、晶体等基础资源需要通过工程船持续采集,而中型工程船搭载货拉拉载货型模块能显著提升仓储容量,减少往返基地的频率。建议优先升级工程船的仓库扩容和开采设备优化技术点,小型工程舰建议两血两护甲或一血三护甲的加点方案。维修资源消耗与舰船损伤程度正相关,重度损伤的巡洋舰可能需要消耗数小时维修时间,因此战前储备资源和战后及时回收残骸都直接影响修复效率。
技术值分配直接影响舰船修复后的战斗效能。防御型舰船如ST59应优先强化装甲系统的能量抗性与护甲值,输出型舰船则需平衡冷却时间与伤害提升。技术值可通过战斗获取经验升级或研究档案获得,重置技术点虽免费但会损失当前强化进度。维修完成的舰船需要重新部署技术点,例如奶船类优先冷却缩减和命中率,护航艇侧重暴击与爆伤属性。合理的技术点分配能使修复后的舰船更快形成有效战斗力。
最后舰船修复策略应与整体战术相协调。在星系开拓阶段,可保留多支轮换舰队确保持续作战能力;和平发展期则建议集中维修主力舰队。回收低级舰船获取蓝图和材料也是补充维修资源的有效手段,但需权衡回收收益与舰队完整性的平衡。掌握这些修复机制后,玩家能更从容地应对星际战争中的损耗问题,将舰队维持在最佳作战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