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艇舰在无尽的拉格朗日中承担着舰队防御与战术支援的核心职能,其编组需围绕功能互补与阵型协同展开。合理的护艇舰配置能显著提升舰队整体生存能力,同时为输出舰创造稳定的火力环境。编组时需优先考虑防空型、护盾支援型及维修型护艇舰的组合,形成多层防护体系。防空型护艇舰应部署于舰队外围拦截敌方战机与导弹,护盾支援型需居中提供能量护盾覆盖,维修型则紧跟主力舰实施战场修复。三类舰船的比例建议控制在2:1:1,以确保防御资源的均衡分配。
阵型设计对护艇舰的实战效能影响显著。推荐采用T型防御阵型,将防空舰呈弧形布置于舰队前侧120度扇形区域,护盾舰居中建立能量网络,维修舰以菱形阵型保护核心单位。这种布局能有效分散敌方火力,同时实现防空、护盾与维修的三重覆盖。动态调整阵型半径也至关重要,面对鱼雷攻击时需收缩至3公里内,对抗战列舰主炮则需扩展至8公里以上,以适配不同武器的射程特性。
护艇舰与主力舰的协同机制需遵循特定规则。当主力舰启动主武器充能时,护盾舰应前移200-500米建立缓冲区;维修舰则需保持1.5公里间距,避免进入敌方范围攻击的溅射半径。多舰队联合作战时,可实施交叉防御协议,例如分配20%护盾能量给友军旗舰,或建立防空火力重叠区。护盾链技术的运用能进一步提升全舰队护盾恢复效率,但需注意紧急协防指令的时效性,集中防御15秒后需立即分散以避免被AOE攻击波及。
战术指令的精准应用是护艇舰编组的高级技巧。护盾过载协议可在敌方战列舰齐射前0.5秒激活,临时提升150%护盾吸收量,但后续90秒会进入充能真空期,需谨慎把握时机。维修舰的修复序列应设定为指挥舰>输出舰>防空舰,确保关键单位优先存活。对抗速攻舰队时,护艇舰需优先拦截敌方突击单元,而持久战中则需循环切换防御阶段,初期专注拦截,中期清理残存目标,后期转入维修补给状态。
护艇舰编组的核心在于构建动态平衡的防御生态,需根据敌方舰队构成与战场态势灵活调整。通过功能互补的舰种搭配、科学的空间控制以及精准的战术指令,能最大限度发挥护艇舰的战术价值,为舰队提供坚实后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