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动顺序的调整直接影响战斗效率,核心机制围绕行动条、行动值、速度属性及推拉条效果展开。行动条长度为100,角色从起始位置100向行动位置0移动,速度决定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,行动值越小则越早出手。进入战斗时所有单位初始行动值为100,通过速度属性计算下次行动时间,公式为当前行动值除以角色速度,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。
速度是调整行动顺序的核心属性,角色速度越高,行动值衰减越快,从而缩短行动间隔。若多名角色速度相同,系统会基于隐藏随机数决定出手顺序。战斗中可通过装备、技能或光锥提升速度属性,例如固定值加速或百分比加速,但需注意速度加成的边际效应——基础速度越高,同等百分比加速的实际收益会递减。偷袭机制可临时改变速度,弱点偷袭成功时己方首回合速度提升50%,反之敌方获得该增益。
拉条效果使目标行动值按比例减少,计算公式为当前行动值乘以(1-拉条比例);推条则使敌方行动值增加,公式为当前行动值乘以(1+推条比例),超过100时重置回起始点。此类技能常用于关键角色提前出手或延迟敌方威胁单位行动,例如布洛妮娅的战技可让队友立即再动,而弱点击破触发的推条能有效打乱敌方节奏。需注意行动值上限为100,溢出部分不累计。
实战中需结合角色定位优化行动序列。输出角色通常需堆叠速度至134阈值,确保多回合内额外行动机会;辅助或生存角色则可利用受击回能机制,通过站位吸引扩散伤害快速充能。队伍速度梯度建议主C>辅助>生存,避免因速度差距过大导致战技点分配失衡。动态调速技巧包括普攻调整行动值、预留战技点配合爆发周期等。
行动顺序的调整需综合评估战场变量,包括敌方弱点、技能冷却和资源管理。通过速度属性、推拉条技能及站位策略的协同,可构建高效行动循环,最大化队伍输出与生存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