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战魔塔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近战与远程武将的站位比例,初期解锁6个位置时建议配置4名近战与2名远程。近战位优先选择具备高生存能力的先锋、护卫类武将,如盾主或吕布,他们能有效阻挡敌军并承受混合伤害;远程位则应部署谋士、辅助类角色,利用治疗和增益技能维持战线稳定。随着波次推进解锁更多位置后,需动态调整阵容,确保近战单位能覆盖关键路径,远程单位保持安全输出环境。
近战武将的部署需特别注意攻击范围差异。部分近战角色如袁绍、曹操的攻击距离较远,可放置在中间排兼顾前后排输出;而吕玲绮等短手武将更适合前排直面敌人。远程位武将虽不受近战攻击威胁,但需防范敌方远程单位,因此推荐选择自带吸血或控制技能的角色如李儒、貂蝉,通过被动续航减少治疗压力。辅助类武将华佗的群体治疗应置于中排,确保覆盖多数友军。
近战位建议搭配1-2名高防坦克作为主承伤点,辅以具备吸血或护盾技能的副坦;远程位则以范围伤害型谋士为主,配合单体爆发型刺客快速清理漏网之敌。召唤类武将如贾诩的分身技能可有效分担压力,在后期波次中表现突出。所有武将的怒气状态会继承至下一战,残血单位需及时调整站位避免暴毙。
每波间隙可重新部署站位,针对敌军类型变化灵活更换武将。若遭遇大量远程敌人,需增加近战单位保护后排;面对高血量BOSS波次时,可临时替换为破甲型武将。阵容协同性比单纯堆砌高星武将更重要,例如曹操的群体攻击加成能显著提升团队输出效率,而陈宫的减速效果可为输出创造空间。最终阶段常因输出不足失败,因此需保留至少2名核心输出武将至终局。
资源分配应优先保障核心武将的生存。治疗技能释放时机、增益效果覆盖范围都需要通过站位精确控制,建议将辅助角色置于战场中轴线。阵亡武将不可复活,其位置会空出供替补上阵,因此需预先规划替补序列。实战中常见误区是过度追求完美站位导致操作延误,实际上快速决策比绝对最优解更能应对随机敌潮。通过多次尝试熟悉武将特性与关卡机制,逐步优化阵容深度,方能突破更高波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