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城失败的核心原因往往在于单位组合、地形利用和围城机制的误判。近战单位虽可直接攻击城市,但会受到城墙反击的高额伤害,而远程单位虽能安全输出,却无法有效破坏城墙防御。攻城单位如投石车或火炮是破墙的关键,但若缺乏近战单位配合占领,城市血量归零后仍无法被攻陷。未形成围城状态时,城市每回合自动回血会大幅延长战斗周期。
当城市中心六格内所有地块均被敌方单位或控制区覆盖时,城市将进入围城状态并停止回血。需注意河流、山脉等地形会阻断控制区延伸,海军单位需负责控制沿海地块。若存在未被控制的格子(如因远程单位控制范围不足或地形阻隔),围城将失效。工业时代后的城市默认拥有城墙防御,需优先用攻城单位削弱城防值,再派遣近战单位终结。
科技与文化进度的滞后也会影响攻城效率。未及时研发关键军事科技(如攻城塔、火药)会导致部队输出不足,而文化政策中缺乏相关军事加速卡(如演习政策)将拖慢部队生产节奏。敌方城市若拥有军营、驻军或总督加成,防御力会显著提升,需先劫掠周边区域削弱其加成,或利用工人勾引守军出城再集中歼灭。
战术层面,攻城锤和攻城塔是中期破墙的核心装备。攻城锤能让同一格的近战单位无视城墙防御直接攻击城市血量,而攻城塔可让相邻近战单位享受同样效果。但文艺复兴城墙会免疫这些装备,只能依赖轰炸单位或后期坦克。若强行用低时代单位攻城,不仅损耗巨大,还可能因敌方援军反扑而失败。合理规划进攻时机,避免在敌方城墙升级阶段硬碰硬是降低战损的关键。
长期战争可能导致其他文明联合谴责,甚至触发紧急状况围攻玩家。确保铀、石油等战略资源充足,避免部队因缺资源而削弱。若攻城陷入僵局,可考虑转为文化或宗教手段渗透目标城市,或通过间谍破坏城墙、煽动叛乱以削弱防御。攻城并非唯一胜利途径,综合评估战局成本才能避免陷入持久消耗战。